摘要
本文在调研基金委发布的2009—2019年度地质学基金工作报告等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编辑工作实践,从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基金申请占比变化、主要申请机构和申请学科调整情况等方面探讨了通过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动态为编辑工作带来的有益启示。调研及实践表明,基金申请中各分支学科年度申请占比变化能够反映学科研究热点,基金申请主要依托研究机构反映未来学术成果主要产出机构,学科调整表征着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编辑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能够为期刊从宏观角度进行选题策划、精准邀稿、有效组稿和调整办刊方向提供参考,有助于学术期刊追踪科学研究前沿,推动学科发展。
基金申请;学术期刊;启示;地质学学科;影响力
1986年,为鼓励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创新和发展,国家创立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过30多年的实施、调整和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动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产出了大批优秀学术成果[1]。学术文章与基金项目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学术文章是自然科学基金最主要的成果产出;以2012—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部资助项目成果统计为例,论文占总成果的85%以上(见图1)。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优秀学术文章产出方面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据统计,以地球科学为例,近年来在各类基金资助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发文量最多,占整个发文量的一半以上[2]。从文章质量角度,近年来我国学者的全球高被引论文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比例超过70%[3]。
自然科学基金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申请、资助和调整变动情况能反映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学科研究前沿及热点、学科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国家科技战略规划等信息。因而,学科领域内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信息为编辑开展选题组稿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学术期刊编辑密切关注本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动态和资助数据,有助于追踪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了解潜在的稿源信息,选题策划,精准邀稿,实现有效组稿,稳步提高稿件质量[4-5]。
研究人员已经围绕基金资助项目开展了期刊论文选题组稿[5],完善基金项目著录格式避免基金项目标注不实的学术不端行为[6-7];此外,较多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了基金资助论文的引用情况[8]、基金资助效果评价[9]、学科研究热点分析[10]。但是,目前,研究者较少从历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角度探讨利用相关数据开展期刊选题策划和组稿。为此,本文将以调研地质学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和编辑工作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历年的基金申请信息来助力学术编辑工作。
1 、地质学学科2009—2019年基金申请情况调研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发布的2009—2019年地质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助情况报告[11-21]。通过对披露的申请数据进行汇总和分类分析,发现:2009—2019年地质学学科基金申请资助情况报告中记录了申请项目中(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杰青、优青及重点项目等)年度申请量和主要申请依托单位,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占有绝对比重(见图2)。因此,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情况能够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此,下文中提到的研究基金申请项目主要指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简称“面青地”项目)。
从2009—2019年地质学学科基金“面青地”项目申请量和申请占比(见图2)和申请依托机构数(见图3)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地质科学学科项目的基金申请量和基金申请依托机构数不断增加。2019年“面青地”项目基金申请量是2009年申请量的2.86倍,申请机构数翻倍,由2009年216家上升到2019年435家。地质学基金申请量和申请依托机构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地质学学科研究活跃,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参与到地质学研究中来,地质学研究人才储备充沛,学科未来能够稳定发展。对与地质学科相关的学术期刊来说,稳定的学科发展前景和强大的人才队伍能够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术文章。这为地质学类期刊选题策划和组稿奠定了良好的稿源基础。
地质学学科200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助情况报告中还详细记录了各分支学科申请量、项目申报主要依托单位;此外,还包括有些年度涉及的学科申请代码调整变动情况。本文将以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申请量、项目申报主要依托单位和学科申请代码调整情况等数据为基础探讨对学术编辑提高办刊能力带来的有益启示。
2、 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获得的启示
2.1 通过学科类基金申请占比聚焦当前学科发展热点
基金申请量变化趋势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学科研究活力及未来发展趋势(见图2和图3),而学科内各分支学科基金申请数量占比能够展示当前的学科研究热点。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包括基础地质学、应用地质学及地质技术和方法等学科。基础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为地球物质组成、岩石或建造在地壳及地球内部空间分布、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和地球历史等,包括地层学、矿床学、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应用地质学包括地质学在资源、工程建设、灾害及环境等方面应用研究的学科,包括石油地质学、煤炭地质学、水文及地热地质、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学等。地质技术和方法是随着学科交叉和融合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如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实验地质及勘查技术与地质钻探等。
学术期刊自创刊伊始具有明确的办刊方向和报道范围;但办刊方向和报道内容需要随学科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基金项目申请中各分支学科占比变化能够为期刊调整提供参考。因而关注基金申请中各分支学科申请量变化能够为编辑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了解当前学科研究活跃度和研究热点提供参考。为此,我们研究了2009—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基金申请占比情况(见图4)。
如图4所示,从历年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基金申请情况来看,工程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矿床学等学科方向基金申请量较大。其中,工程地质学在地质学类基金申请中表现最为突出,近十年基金申请占比均超过15%,有些年度占比甚至接近20%。这说明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实际生产需要的应用型地质科学,如工程地质、石油天然气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及矿床学等,是地质学中的常规研究热点,且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机构和学者较多,能够持续产出科研文章,潜在稿源充沛。
从图4还可看出,在基础地质学分支学科中,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岩石学等,近年来基金申请占比变化不大,基金申请量随地质学学科发展稳步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高水平科研文章是基础地质学分支学科的主要产出成果。因此,编辑在期刊选题策划过程中,应重视基础地质学分支学科,提高期刊刊登文章中高水平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此提升期刊影响力。
此外,图4还显示,近年来地质学各分支学科中地层学、煤地质学、矿物学、火山学、前寒武纪地质、大地构造、勘探技术与地质钻探和生物地质学等基金申请占比较小,历年申请占比变化幅度不大。这表明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学者规模较小,且集中在几个少数研究机构和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大地构造学科近年来申请占比由2009年0.99%上升到2018年2.99%;矿物学学科基金申请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4.83%下降到2018年的2.66%。古生物与古生态学、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学科近十年基金申请占比由2009年的8%左右持续下降至近年的5%,说明这两个学科研究出现一波研究热潮后目前趋于稳定。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近十年基金申请占比变化不大,维持在2%~3%左右。
针对近年来地质大数据应用研究活跃,本刊编辑部与相关研究人员联系分别于2017年7月和2018年10月在《地质科学》组织了两期地质大数据专辑。专辑文章刊出后,受到学者广泛关注,期刊网站浏览量和文章DOI解析量明显上升。据中文DOI网站统计数据,“N-MORB、E-MORB和OIB的区别及其可能的原因:大数据的启示”一文的DOI月解析量排名长期处于前10位。据期刊网站浏览记录,上述文章在10年内发表文章阅读量排行中处于第3位,达到7 900余次。此外,地质大数据专题部分文章的引用率排名处于近7年期刊文章引用率前列(见表1);其中,“大数据正在引发地球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文发表至今已引用52次,在2015—2021年《地质科学》发表文章中引用率排名第一(据万方数据2022年5月统计)。
通过基金申请中各分支学科占比及变化情况,编辑能够初步了解各分支学科在学科内的比重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为期刊选题,动态调整办刊方向提供参考。
2.2 由基金申请主要依托研究机构确定合作院所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反映了该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实力和活力、研究人才储备情况。基金申请中学科申请量大一方面说明,该机构在该学科领域具有优秀的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学科内人才储备充分;另一方面说明,该研究机构内潜在的学科撰稿资源丰富充沛,与学术期刊合作的前景较好,值得编辑潜心探讨与该机构合作的可能性。笔者通过对近年来(2009—2019年)地质科学基金申请数据进行汇总,发现地质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主要依托单位,具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地质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主要依托机构中,教育部所属高校基金申请量最为庞大,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队伍庞大,实力雄厚,能够持续产出高水平文章,是期刊应该重点关注的潜在合作对象。
此外,作为地质特色高校成都理工大学是原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高校,其基金申请量也相当可观,其在地质学研究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和人才储备。在国内地质学专业研究所中,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的地质所、矿产资源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广州地化所、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等在历年基金申请中也表现突出。此外,中国地震局系统各研究所近年来地质学基金申请数量逐年增加。通过调研发现,地震局系统在活动构造、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质灾害方面具有一定实力;若进行此类选题可以与相关研究人员联系撰稿。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下属研究所(如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地质学基金申请中表现也比较活跃。
围绕基金申请依托单位,编辑可以进一步通过机构网站,详细了解研究各个单位的优势学科及研究方向、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等信息,进而筛选与期刊定位和办刊方向相符的合作单位、确定邀稿作者或审稿专家等。
近年来,教育部属重点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类基金申请量一直位居前列。该校在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具有较强实力。为此,以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介绍该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情况(见表2)能够为编辑开展选题组稿带来的启示。
表3列出了部分地质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依托单位的优势学科及平台情况。由表可知,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等3所大学均在地质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其中,地质学一级学科中涵盖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在历次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获A+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是地球科学领域ESI前1‰的学科。地质学一级学科下的5个二级重点学科(矿物岩石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全都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科研平台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究队伍方面,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两所学院具有教授113名,副教授123名,研究实力雄厚。此外,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所高校均具有地质学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优秀,研究队伍庞大。
上述这些数据对地学期刊的学术编辑在选题邀稿、专家库遴选以及期刊文章定向推介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3 关注基金项目学科调整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学科内和学科外不断融合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推动着学科不断发展。为了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应对全球挑战,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改革倡议”,并在新时期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确定了“优化学科布局”[22]。
学科申请代码调整是“优化学科布局”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切入点。基金委明确提出了申请代码修订工作的重要原则:“提高申请代码的包容性和覆盖面,通过较粗的申请代码结构尽可能涵盖更多的研究方向。鼓励设置跨科学部申请代码,加强对跨学科大交叉研究的支持”[22]。目前,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提出了以“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简称“宜居地球”)为顶层设计的地球科学“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
“宜居地球”旨在从“深地” “深海”和“深空”3个方面研究驱动地球宜居性演变的“引擎”,推动以“地球系统科学”引领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搭建“三深一系统”的资助构架。申请代码与“深地” “深海” “深空”和“地球系统科学”顶层设计有效对接,助力构建“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的学科布局”[22]。近年来,地质学学科基金申请代码不断调整正是顺应了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是学科布局和发展高度概括性的举措,便于学术期刊编辑认识学科发展潮流和趋势。
由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5年起设置了勘探技术与地质钻探学专项基金。勘探技术与地质钻探是目前乃至未来地球科学研究、地质资源调查、矿产勘探、工程地质勘察等必需的技术手段[23]。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将地质学分支学科中的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生物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及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等5个学科调整组合到“环境地球科学”。2019年,地质学申请项目中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和水文地质学进行了回调。学科调整符合新世纪以来世界地球科学研究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潮流,将地球科学研究引入到世界环境变化研究,实现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国家从宏观层面对环境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视将会成为学科交叉的新起点,吸引相关领域人才聚集,产生新的科学认识和研究成果,推动地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因而作为相关学科期刊应该对环境地球科学类基金申请进行关注,积极策划与期刊办刊方向一致或相关的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部在2019年地质学申请代码中新增了行星地质学分支学科。行星地质学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太阳系天体的形成和演化、更加深入理解地球演变过程、揭示地球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24],以及满足我国正在进行的深空探测工程的实际需要。新兴学科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相关期刊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新兴学科发展趋势,发表该学科内高质量文章必然对期刊扩大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3 结束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申请数据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的一扇窗口。通过了解基金申请情况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认清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确定高质量稿源产出研究机构和团队,对于期刊调整办刊方向、优化选题、寻找合作机构及确定邀稿对象,实现有效组稿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因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重视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动态,充分利用基金申请数据,吸引基金项目论文投稿,不断提高期刊文章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内容质量。中文学术期刊作为国内研究者学术交流和展示平台,应紧跟国内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出版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争创世界一流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 李静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我国基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4):390-395.
[2] 朱薇薇,王鑫,史静,等.近5年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J].地质学报,2018(12):2582-2588.
[3] 宋敏,杜尚宇,刘多,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热点论文分析:基于2013—2015年ESI数据[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5):489-493.
[4] 王银平.科技期刊常见约稿方式的适用性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88-490.
[5] 蔡斐,苏磊,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2018,30(4): 416-419.
[6] 舒安琴,罗瑞,张耀元,等.科技期刊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注失范现象的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 31(4):314-318.
[7] 白雪娜,张辉玲,黄修杰.科技论文基金项目标注的不端行为及防范对策研究:基于178篇论文标注20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实证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3):260-264.
[8] 董建军.中国知网收录的基金论文资助现状和被引情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07-312.
[9] 张诗乐,盖双双,刘雪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效果:基于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评价[J].科学学研究, 2015,33(4):507-515.
[10] 曹玲,周广西,周紫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大气科学领域国内论文统计与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4):209-213.
[11] 姚玉鹏,刘羽,张进江,等.2009年度地质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71-1374.
[12] 姚玉鹏,刘羽,张进江,等.2010年度地质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2):1389-1392.
[13] 姚玉鹏,熊巨华,王勇生,等.2011年度地质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2):1323- 1326.
[14] 姚玉鹏,熊巨华,王勇生,等.2012年度地质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2):1389- 1393.
[15] 姚玉鹏,熊巨华,王勇生,等.2013年度地质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3,28(12):1370- 1373.
[16] 姚玉鹏,熊巨华,王勇生,等.2014年度地球科学部二处地质科学领域工作报告[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12): 1404-1407.
[17] 姚玉鹏,熊巨华,顾松竹,等.2015年度地质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5,30(12):1339- 1402.
[18] 姚玉鹏,熊巨华,顾松竹,等.2016年度地质科学领域工作报告[J].地球科学进展,2016,31(12):1267-1270.
[19] 姚玉鹏,熊巨华,顾松竹,等.2017年度地质科学领域工作报告[J].地球科学进展,2017,32(12):1332-1336.
[20] 任建国,裴军令,陈曦,等.2018年度地质科学领域工作报告[J].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2):1282-1285.
[21] 任建国,陈曦,初航,等.2019年度地质科学领域基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9,34(11): 1175-1178.
[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16.
[23] 孙友宏.“勘探技术与地质钻探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新领域[J].探矿工程,2014,41(12):43.
[24] 李雄耀,林巍,肖智勇,等.行星地质学:地质学的“地外”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7):776-784.